--
在200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 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 “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至今已16年, 在這個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日子, 淞滬館隆重舉辦“講中國好故事, 讓文物活起來”昆曲黑膠木唱片特展, 就是為了敬畏歷史,喚醒記憶, 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昆曲黑膠木唱片特展開展儀式
— 上午十時“講中國好故事,讓文物活起來”昆曲黑膠木唱片特展在淞滬館拉開帷幕。
▲ 收藏家楊涌先生向淞滬館捐贈了珍藏的老唱片《永生的八一四進行曲》并介紹其藏品背后的故事。
此唱片是上海百代公司1947-1948年制作銷售的軍旅唱片。其既保存了中國空軍英勇作戰、抵御外敵、保家衛國的珍貴歷史記憶,也保留著文藝戰線的抗戰歷史記憶。原為詞作者楊泓1947年發表的一首小詩,1947-1948年間,上海百代公司將其制作唱片發行。
從此,《永生的八一四進行曲》成為民間廣泛傳唱的抗日歌曲,并在海峽兩岸甚至歐美華僑中傳唱至今。
相關史料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8·14”空戰中,中國空軍初戰告捷、以少勝多的勝利,發揚了中國空軍不怕犧牲、英勇抗戰的戰斗精神。
簽約 為了更好地促進區域博物館行業整體建設和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盤活、整合文博場館資源,讓文博場館 “敞開大門”,“講好故事” ,儀式上由淞滬館發起,聯合海軍上海博覽館、上海解放紀念館等倡議成立寶山區博物館協會(聯盟),并簽訂倡議書。
揭幕 隨后,寶山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黃兌菊、楊涌先生為此次展覽揭幕。
小提示 展覽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臨時展廳展出,展期為1個月。
參觀 領導、觀眾參觀了此次展覽 展覽介紹 本次特展展出的老唱片均為楊涌先生收藏的上世紀初的名家名曲,前人舊音,可謂彌足珍貴,包括德國高亭公司1925年錄制的由俞振飛演唱的 《牡丹亭》、《長生殿》等?,F場除唱片展示外,還設有老式手搖留聲機播放部分唱片,配合傳統昆曲戲服的氛圍烘托,讓觀眾現場感受幾十年前昆曲藝術的魅力,充分體現活靈活現的文物展觀感。
通過舉辦本次特展,基于敬畏文物,立足喚醒記憶,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廣大人民群眾在領略經典藝術中感受文明璀璨,在欣賞智慧結晶中認知文化遺產的價值。從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推動高雅藝術的普及,讓 “陽春白雪” 的民間文化回歸民間。讓觀眾領略昆曲老唱片的萬種風情,聆聽高雅藝術的名曲佳音,了解歷史文物的背后故事,感受 “中國戲曲之母” 的深厚底蘊。
昆曲簡介 昆曲,又名昆劇,起源于元末明初,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昆曲始于江蘇昆山民間的清唱小曲“昆山腔”,明初在吸收同為南曲四大聲腔的浙江“海鹽腔”、“余姚腔”和江西 “弋陽腔”的曲調后變革發展,參照北曲的演唱成就形成曲唱體系,并創造了中國古代完整的民族戲曲表現體系,造就了獨占鰲頭二百余年的輝煌,對許多地方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素有“中國戲曲之母”雅稱。昆曲在全國各地長盛之際,也頗受上流社會青睞,在文人雅士的打造中趨向高雅,“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在地方戲紛起中漸顯頹勢,但在上海這樣的繁華都市尚有市場,上世紀初,各大娛樂場所依然常有昆曲演出。
昆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彰顯了文明古國的優秀傳統,不僅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而且也有著時代價值。讓這樣的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陳出新,在發展當代文明中砥礪前行,把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建設得萬象更新。
國際博物館日的由來
1977年5月28日icom在莫斯科召開全體大會的決議。 其中第五條決議,建議從1978年起,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