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f5px7"></cite>

<sub id="f5px7"><menuitem id="f5px7"></menuitem></sub>

    <ruby id="f5px7"></ruby>

    <dfn id="f5px7"><listing id="f5px7"><i id="f5px7"></i></listing></dfn>

    <nobr id="f5px7"><listing id="f5px7"></listing></nobr>

      八一三簡介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

      淞滬地區位于長江下游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長江門戶。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所轄上海市警察總隊及江蘇保安部隊兩個團擔任守備,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變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楊樹浦一帶派駐重兵,專設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駐滬兵力有海軍陸戰隊3000余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日本侵略軍制造“七·七”事變,侵占平津后,企圖侵占上海,而后進攻南京。8月9日,駐滬日本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進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被中國保安部隊擊斃。日軍以此為借口,要挾中國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隊,亦向上海增兵。

      8月1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以虹口區預設陣地為依托,向淞滬鐵路天通庵站至橫濱路的中國守軍開槍挑畔,并在坦克掩護下沿寶山路進攻,被中國守軍擊退。

      8月14日,中國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同時,軍事委員會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轄3個師1個旅及上海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等部,擔負反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任務;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并掃蕩浦東之敵。

      8月15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聲稱“為了懲罰中國軍隊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覺醒,于今不得不采取之斷然措施”。同日,日本下達編組上海派遣軍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將為司令官,下轄第3、第9、第11師(欠天谷支隊)等部,作戰任務為“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占領上海及其北面地區的重要地帶。”與此同時,蔣介石下達全國總動員令,將全國臨戰地區劃為5個戰區,滬杭地區為第3戰區,馮玉祥任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并任命陳誠為第3戰區前敵總指揮。決定以主力集中華東,迅速掃蕩淞滬敵海軍基地,阻止后續敵軍登陸。

      8月17日,中國軍隊再次向虹口、楊樹浦方面之敵反擊。第87師攻占日海軍俱樂部,并擊退敵多次反撲。第88師在八字橋、法學院、虹口公園等處與敵反復爭奪。8月19日,中國軍隊又一次發起攻勢,以從西安到達的宋希廉所屬第36師加入戰斗,與第88師、第87師一起,經晝夜激戰,突破日軍陣地全縱深,攻入匯山碼頭。日軍憑借堅固工事頑抗待援,中國軍隊進展困難。第36師第215團第2營300余名官兵攻入華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內與敵展開白刃格斗,不料被日軍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襲擊,全部壯烈犧牲。在此期間,中國軍隊亦與日本航空隊展開激戰,并積極攻擊進犯的日本陸軍和艦艇,擊落日機47架,炸沉日巡洋艦1艘,中國空軍隊員閻海文、沈崇誨等壯烈犧牲。

      8月18日至20日,日軍第3、第11師先后由日本出發,至22日到達上海以東120公里的海域,換乘小艦艇準備登陸。第3戰區鑒于敵登陸威脅增大,遂以第9集團軍專負上海市區之作戰,以新編成的第15集團軍(總司令陳誠)負責吳淞鎮以下沿江防線的作戰。

      8月23日晨,日軍上海派遣軍第3、第11師在優勢火力掩護下,于川沙河口、獅子林、吳淞一帶強行登陸。24日,中國第15集團軍先后進至上海,向登陸之敵發起反擊。9月1日,日軍1000余人圍攻獅子林炮臺,第98師一部與敵反復白刃搏斗,多數犧牲。9月5日,日軍集中30余艘軍艦,掩護陸軍向寶山發起猛攻,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守衛寶山的第18軍第583團第3營500名官兵,在營長姚子青率領下,浴血奮戰,擊退日軍數次沖擊,奮戰2晝夜,多數壯烈犧牲。

      9月上旬,由于日軍不斷增兵,戰爭逐步升級,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后,蔣介石自兼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以陳誠的第15集團軍為左翼作戰軍,以張治中的第9集團軍為中央作戰軍,以張發奎的第8集團軍為右翼作戰軍。9月21日,再次調整部署,朱紹良任中央作戰軍總司令兼第9集團軍總司令;陳誠任左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19集團軍(薛岳為總司令)和第15集團軍(羅卓英為總司令);張發奎任右翼作戰軍總司令,下轄第8集團軍(張發奎兼總司令)和第10集團軍(劉建緒為總司令)。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第101、第9、第13師等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加入上海派遣軍之作戰。至此,日軍總兵力達20萬人。盡管日軍在武器裝備上占有很大優勢,但至11月初仍未能獲得決定性勝利,卻付出了重大代價。日本統帥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預期戰果,決心采取新的措施。11月5日拂曉,日軍利用大霧、大潮在杭州灣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陸,對淞滬實施迂回包圍。中國右翼軍部分沿海守備部隊已抽調支援市區作戰,猝不及防,陣地相繼失守,戰局急轉直下。日軍第10集團軍于11月6日占領金山,力圖與上海派遣軍達成合圍。蔣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線撤退,日軍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海。至此,戰役結束。淞滬會戰從1937年8月13日開始,至11月12日結束,歷時3個月。日軍投入10個師28萬人的兵力,動用軍艦30余艘、飛機500余架、坦克300余輛;中國投入70余個師的兵力,動用艦艇40艘、飛機250架。中國官兵同仇敵愾,斗志昂揚,以劣勢裝備與敵人拚搏,斃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速戰速決的迷夢。

      淞滬會戰期間,上海人民以各種方式積極參加抗戰,支援前線。各界群眾都組織了救亡協會。文藝界救亡協會、學生界救亡協會、上海市紗廠工友救亡協會等團體,都開展了宣傳、募捐、演出、慰勞等活動。全國各界民眾積極支援上??箲?。湖南學生戰地服務團和福建省民眾組織的慰問團,都到前線進行慰勞。海外華僑踴躍捐獻,支援祖國抗戰,到10月16日,捐款已達330余萬元。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挺進敵后,也從戰略上配合了淞滬抗戰。

      因此,淞滬會戰,是中國全民族的抗戰。


      展開全部內容

      淞滬會戰大事記

      1937年 

      7月11日日駐華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乘旗艦抵上海。當日午后,在艦上舉行特別警備會議,到會的有:海軍武官本田輔、佐官沖野、田中,第3艦隊參謀長巖村,陸站隊司令大河內,陸軍武官喜多等,討論所謂保護日僑問題。

      7月23日大批日僑抵滬,乘“上海丸”返國。7月24日日駐滬軍連日在江灣作軍事演習。駐滬日海軍陸戰隊揚言一水兵失蹤,突然在靠近閘北華界一帶布崗,搜查行人。(失蹤水兵名宮崎貞夫,因嫖妓畏罪逃亡,在靖江縣投水自殺,經我救起,于28日送至南京,由其親書經過實情,經外交部送還日總領事館驗收。)

      7月29日日參謀本部決定《中央統帥部對華作戰計劃》,提出以部分兵力“在青島及上海附近作戰”。

      8月8日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奉命作侵略上海的兵力部署。 孔祥熙財政部長對美記者談:中國財力穩固,堪與日本一戰。

      8月9日日軍海軍大山勇夫等在虹橋機場制造事件。 長江日艦10艘載運日陸戰隊2000余人到滬。

      8月10日日命佐世保戰艦20余艘、運輸艦5艘開赴上海。并動員上海日海軍陸戰隊及在鄉軍人與義勇團約萬人應召參戰。日第1、第3艦隊30余艘軍艦,猬集黃浦江及長江下游瀏河以下各港口。虹橋事件由中日雙方會同調查。

      8月11日中國政府續令蘇浙邊區司令張發奎將第55師、57師、獨立第20旅開赴浦東及上海近郊,并令主力向華東集中,預備掃蕩上海敵軍基地,阻止敵軍登陸,確保淞滬,鞏固南京。 日艦14艘抵滬。中國政府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88、36師及重炮兵兩個團,向上海預定的圍攻線推進,準備抗敵。翌日凌晨,我軍抵達上海。第87師一部進至吳淞,主力進駐上海中心區;第88師進至北站與江灣間; 張治中的司令部進駐南翔(第36師于8月16日由西安趕到上海)。

      8月12日    中國外交部發表虹橋事件聲明:“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我軍以商船沉于十六鋪,封鎖黃浦江,以防日艦向上游進攻。 又有日艦4艘抵滬。

      8月13日    晨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天通庵及橫浜路方面,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我軍為自衛計,予以抗擊。“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開始。京滬、滬杭鐵路沿線各市鎮及鄞縣、鎮海宣布戒嚴。

      8月14日    蔣中正下令總攻擊,并宣布封鎖長江下游。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對新聞界發表抗戰談話。下午4時,我軍第88師進占持志大學、五洲公墓、八字橋、寶山橋各要點,第264旅旅長黃梅興率部奮戰,英勇殉國。第87師進占滬江大學及其北面黃浦江岸。中國空軍出擊轟炸敵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匯山碼頭、公大紗廠及海面敵艦,都命中起火,敵旗艦“出云”號受創傷,雙方空戰,互有損傷。日軍炮彈在南京路外灘爆炸,死傷1694人,其中外僑15人。我空軍炸彈誤落大世界,傷亡2021人。英、美、法3國駐滬當局成立租界防御委員會,并從香港、西貢調兵來滬。淞滬警備司令楊虎奉令兼任上海戒嚴司令。 8月15日  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發表通電,決心抗戰到底。
      中國軍隊陸續開到上海。計有第39軍一部及第2、11、61、98師等部。日機掃射上海南站難民。日軍燒毀滬江大學。日軍在浦東登陸,被殲滅。我軍占領日海軍俱樂部。

      8月16日    我空軍32架飛機在吳淞口、瀏河一帶轟炸敵艦。我陸軍包圍日海軍駐滬司令部,擊斃日武官本田;并攻占五洲公墓、愛國女校及粵東中學。
      國民政府下達國家總動員令,劃全國為4個戰區,建立戰時體制。

      8月17日    晨,我軍占領范家宅附近的日海軍操場,敵退入租界。我軍左翼沿浦江推進,包圍裕豐紗廠、大康紗廠間的發電廠日軍。 我炮兵對日軍司令部射擊,命中甚多,但因敵工事堅固,未能摧毀。

      8月18日    我軍進至東有恒路、漢壁禮路,右翼進至吳淞路、沈家灣以南。敵軍退到匯山碼頭。浦東敵軍企圖在龍王廟登陸,被我軍擊退。吳淞、瀏河一帶,敵艦猬集已達50余艘,計有驅逐艦25艘、大巡洋艦5艘、航空母艦2艘及大小炮艦。夜,雙方炮戰,敵艦移到美國旗艦附近,借以掩護,并向我浦東陣地開炮。

      8月19日    我軍從閘北、虹口向楊樹浦、匯山碼頭攻擊。下午5時前,第87師左翼前鋒突入楊樹浦租界至岳州路附近。我軍攻入匯山碼頭切斷日軍東西兩翼。敵死守待援。我軍缺乏攻堅武裝,進展遲緩。日軍部分退入租界,被英軍繳械拘押。浦東我軍第55師進至黃浦江岸,遭敵艦炮炮擊,不能繼續推進。
      張治中司令部進駐江灣葉家花園指揮作戰。中國政府照會各國大使、領事,凡各國停泊在黃浦江的兵艦及商輪,須遠離日艦,否則發生事故,概不負責。日首相近衛宣告,決定以武力解決中日沖突,不容第三者干涉。美旗艦“奧格雷斯”號停泊在黃浦江,被流彈擊中,傷亡多人,美總統召開會議,主張緩用中立法。
      敵援軍抵滬。午后,先頭部隊由吳淞登陸,向我吳淞、江灣陣地攻擊。

      8月20日    中國政府成立大本營,以蔣中正為大元帥。編定全國戰斗序列,劃江蘇長江以南(包括京、滬)及浙江為第3戰區,以馮玉祥為戰區司令長官,頒布作戰指導要旨:(1)作戰方針:第3戰區以鞏固首都及保有經濟策源地之目的,迅速圍攻上海附近之敵,并打破敵軍在沿江、沿海登陸之企圖。(2)兵團防區劃分:蘇州河以北,沿黃浦江以西,屬第9集團軍,以張治中為總司令。蘇州河以南、浦東及杭州灣左岸,屬第8集團軍,以張發奎為總司令。 晨,我軍分3路發起總攻,第98師全力進攻楊樹浦。第36、87師推進到百老匯路、唐山路、華德路一線。第11師及教導總隊第2團控制江灣、市中心區,為總預備隊。 日軍以淺水艇運援軍,由日領署前碼頭登陸。

      8月21日    我第36師在戰車掩護下攻抵匯山碼頭,因受敵海軍艦炮轟擊,拂曉后退回百老匯路北側。我戰車第1、2連全被擊毀。戰車1連連長亦陣亡。敵頑抗待援。第36師陳瑞河旅長負重傷;營長李增率全營士兵300名英勇突擊,葬身火海;我軍終因火力不足,未竟全功。 敵增援到,雙方激戰,陷于僵持狀態。

      8月22日    第15集團軍成立,以陳誠為總司令,指揮早已到達的第98、11師及剛到嘉定的第67、14師(第11、14、67師均屬羅卓英部)。 吳淞口外新到敵援軍,急圖登陸。吳淞口、楊林口、瀏河等地炮火連天。川沙、白龍港敵艦日軍,伺機登陸。匯山碼頭我軍繼續向兩翼進展,東面逼近楊樹浦路,西面到橫浜河。北四川路我軍占領永豐大樓,正向吳淞路挺進。
      日軍連日失利,狄思威路一帶之敵,已陷絕境。日軍在楊樹浦一帶縱火,企圖阻我軍前進。百老匯路、公平路、兆豐路等處起火,首尾相接,長達數里,至23日晚未熄。 在吳淞口外三夾水附近,停有敵航空母艦3艘(日共有航空母艦6艘)。日機由此起飛,在上海市肆虐,并到南京等地轟炸。

      8月23日    日軍第11師團于拂曉前,在30余艘敵艦密集炮火掩護下,向獅子林及川沙口登陸,攻擊寶山、月浦、羅店我軍陣地。我第56師僅有一連拒敵,迅調第11師支援。
      日軍第3師團,于凌晨用汽艇從吳淞鐵路碼頭強行登陸。傍晚,敵進逼蕰藻浜,被我軍擊退。 第9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派王敬久為淞滬前敵指揮官,指揮在虹口、楊樹浦作戰的第36師、87師、88師、獨立第20旅、保安總團及教導總隊各部。 第98師師長夏楚中,指揮該師和第11師抗擊登陸之敵;17時,收復羅店。從擊斃日軍軍官身上搜得日軍作戰圖,證實敵進攻方向指向羅店、嘉定及瀏河。我軍第11師向川沙口之敵進攻,第98師向獅子林攻擊。教導總隊第2團進至張家宅、殷家浜、南徐匯一線,攻擊登陸之敵。第88師一個團進至蕰藻浜南岸設防。 日機轟炸先施公司,死傷800余人。美國務卿赫爾呼吁,中日雙方停戰。 我炮兵擊沉敵艦一艘。這天斃傷敵軍1200余人,我軍也傷亡300余人。

      8月24日    公共租界內百老匯路、西狄思威路、斐倫路之間,敵我隔河激戰。我軍沖過四卡子橋,向東街進擊。匯山碼頭方面,我軍曾一度將怡和路東西、大板碼頭占領。
      吳淞口外敵航空母艦之飛機105架全部起飛:第12大隊飛南京、杭州等地轟炸,第11大隊在上海近郊投彈。
      敵千余人在吳淞登陸,我保安1團進行阻擊,第87師即派261旅1營增援,與敵激戰。
      第98師擊退獅子林之敵。 第36師和第87師抽調4個團,將張華浜之敵包圍。 我軍撤出楊樹浦,沿租界路口固守。 蔣中正親臨上海前線視察。

      8月25日    敵第3師團由松井石根指揮,向沿江的吳淞口、瀏河、川沙口、獅子林一帶登陸,其主力向羅店進犯。 我軍在羅店、月浦重創日軍。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宣布封鎖中國沿??诎?,自山海關至汕頭止。英大使許閣森被日機射傷,英向日提出嚴重抗議。

      8月27日    拂曉前,虹口、楊樹浦正面之敵,由俱樂部方面向我軍反攻兩次,都被孫元良部擊退。張華浜之敵,受我第87師攻擊,被迫退到張華浜車站附近。美政府重申不放棄遠東利益。
      英首相、外相、樞密大臣會儀,決定維護在華利益,并歡迎美總統的停戰呼吁。 零時5分,我空軍再度襲擊黃浦江、虹口一帶敵艦。日機1架在真如上空焚毀。

      8月28日    我軍與羅店之敵激戰旬余,傷亡過半,羅店鎮陷落。日軍在楊樹浦區各碼頭紛紛登陸,起運大批軍械輜重物資;陸軍接防虹口、楊樹浦一 帶陣地,當晚向我北站陣地反攻。
      浦東方面炮戰激烈,敵軍企圖在浦東登陸。日機下午轟炸南站,死傷300余人。吳淞我軍擊毀日機2架;滬杭路我軍擊毀日機2架。日首相近衛宣稱:決定增加封華兵力。

      8月30日    中國政府為日本發動侵華戰,向國聯提交聲明書。 我機誤炸美輪“胡佛”號,我外交部向美道歉,并答應賠償損失。

      8月31日    日第3師團一部在飛機30余架和海軍艦炮協助下,強行登陸,進占吳淞。 我守軍第61師一個團死戰。上海保安總團固守吳淞炮臺,與敵血戰中。 守劉行的我第6師調到楊行、吳淞,與敵激戰。日機首次轟炸廣州。 日機在大場掃射紅十字會掩護隊,2人受傷;又轟炸楊行車站,傷亡200余人。

      9月1日    日軍第12、18、21、22、36等旅團抵上海。 晚,日援軍到后,開始總攻:自瀏河起,經羅店、寶山、獅子林、炮臺灣、吳淞,折入蕰藻浜、張華浜、江灣、北四川路底,炮火連成一線,使我軍首尾難應,不得不放棄部分陣地。 滬同濟大學被日軍轟毀。

      9月2日    敵天谷支隊為解第11師團羅店之圍,沿吳淞、月浦、羅店一線推進。我軍擊斃敵第3師團18聯隊飯田支隊長于公大紗廠北面陣地。敵猛攻寶山縣及張華浜車站。羅店上空空戰,我擊落日機1架。

      9月4日    日政府追加侵華戰費25億日元。 日援軍2個師團到滬。日機2架在閘北被我擊落。

      9月5日    晨,敵傾全力犯寶山縣城,我軍姚子青營全體壯烈犧牲,寶山淪陷。吳淞鎮也被包圍。羅店附近戰事甚烈。 日機轟炸北新涇鎮、周家宅,死傷百余人。 據調查,吳淞口外的大小敵艦,連同最近駛滬的運輸艦,共達90艘以上,加上吳淞、浦江、石洞、瀏河、楊林口、七丫口等江面所泊敵艦,共約130余艘。
      日調整侵華機構及將領。駐屯軍部取消,代之以華北前敵司令部,由天津移北平。原陸相寺內壽一任總司令,轄9個師團;板垣任平綏路方面總指揮;香月任平漢方面總指揮;岡部任津浦方面總指揮;松井石根任上海陸軍最高指揮官。 我第3戰區頒發第2期作戰指導,其要旨為:1、戰略要旨:以保持經濟重心,鞏固首都而作持久戰;就包圍敵人現勢,運轉優勢兵力、截斷登陸之敵,限制其發展;打破敵包圍我軍之企圖,收各個擊破之效。2、兵團部署:第8集團軍防守浦東,威脅浦江右岸之敵。第9集團軍的任務是:(1)圍攻虹口、楊樹浦之敵而封鎖之;(2)續攻張華浜之敵而殲滅之;(3)固守吳淞、江灣、寶山據點;(4)應使后方部隊在北站、橫浜港、五洲公墓、蘆涇浦、江灣鎮、廟行、顧家宅沿問藻浜南岸向西至黑大黃宅一線,構筑據點工事,阻擊敵人。第15集團軍的任務是:(1)固守羅店以南與瀏河以西地區;(2)分兵對內新鎮、曹王廟及沈家橋方面攻敵兩翼;(3)在劉行、嘉定、瀏河之線構筑據點工事,阻擊敵人。

      9月6日    寶山縣城爭奪激烈。 虬江碼頭、沈家宅、羅店等地戰斗激烈。

      9月7日    日繼續向上海增兵,計有臺灣守備隊、重藤支隊,又從華北抽調步兵10個大隊,炮兵2個中隊,野戰炮兵1個大隊和高射炮隊5隊。 日參謀本部增派第9、13、101師團到上海。
      張華浜之敵全力向我右翼軍及中央軍第36師陣地猛攻,全日激戰,我終將敵擊退。

      9月8日 虬江碼頭之敵又傾全力向我軍進攻,被我軍擊退。 我外交部聲明,決心武力答復日對我海岸的封鎖。 日機轟炸松江車站,我同胞死傷700余人。

      9月9日    上午10時,敵艦炮集中人力向我軍右翼軍沿軍工路一帶猛烈射擊,并以飛機轟炸和一個步兵師團進攻,激戰至薄暮,雙方傷亡慘重,仍相持對壘。
      月浦、羅店一線和淞滬公路、蕰藻浜附近,雙方也展開激戰。
      我空軍轟炸日機場,炸毀敵機10余架。

      9月10日    晚,第15集團軍右翼陣地被突破,我退至楊行、月浦新陣地,與敵對峙。

      9月11日    楊行我軍陣地被敵突破。吳淞之敵占張家村、吳家宅一帶陣地。 我第3區長官部,命令第9集團軍向北站、江灣、廟行、蕰藻浜右岸一線轉移。

      9月12日    午后,日高級將領在日滬領署召集臨時會儀,商討今后總攻我軍陣地策略。我軍放棄第1道防線。 中國出席國聯大會,首席代表顧維鈞就日本侵華事件向國聯遞交申訴書

      9月15日 我軍攻克羅店鎮。反攻楊行,日軍敗退。

      9月16日    我軍擊落日機4架。

      9月17日    我軍全線退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以南、施相公廟與瀏河。 英、美、法、意等國駐滬海軍司令通知上海市長俞鴻鈞與日軍谷川清,要求中日雙方飛機勿飛越租界上空,高射炮勿向租界方向射擊。

      9月18日    雙方在劉行、羅店西激戰,斃傷敵千余人。毀敵戰車3輛,擊落敵機1架。我軍退到羅店以西。 我空軍夜襲虹口日軍陣地及飛機軍械庫,擊毀日艦2艘。

      9月20日    日海軍第3艦隊司令長谷川清通告各國駐華使節,日空軍將轟炸南京,指定各國官兵離開南京。此通告遭到蘇、英、法等國抗議。

      9月21日    我統帥部令第3戰區調整部署,分為右翼、中央、左翼3個作戰軍。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轄第8集團軍及第10集團軍;中央軍總司令朱紹良,轄第9集團軍;左翼軍總司令陳誠,轄第15集團軍及第19集團軍。 蔣中正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 日陸戰隊在崇明登陸。

      9月22日    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7月15日交付國民黨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9月23日    蔣中正發表談話,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并公布中共7月15日發表的《共赴國難合作宣言》。 滬戰重心移江灣。劉行、羅店方面戰事激烈。

      9月24日    蔣中正答外國記者稱:“中國為各國而戰,各國應該援助中國。”

      9月25日    連日來,戰事重心仍在江灣、羅店、劉行等地。 日軍援兵增多,又一批軍火抵滬,其主力艦“長門”號、“陸奧”號也先后到滬。

      9月28日    日軍發動第4次總攻。 國聯大會一致通過中國問題議決案,譴責日機濫炸中國平民。

      9月29日    長谷川清派員訪英、美、法等國駐滬海軍司令,要求各國軍艦移泊浦江下游,以便日軍進攻南市。

      9月30日    中國代表在國聯大會上,要求確認日本為侵略國。 日軍在滬參戰兵力增加到20萬人以上。 日軍步、騎兵向劉行東北我軍陣地猛沖,突入陣地約3公里。我軍轉移到蕰藻浜、陳行、廣福、施相公廟一線。

      10月1日    日首相近衛、陸相杉山、海相米內和外相廣田舉行四相會議,決定《處理中國事變綱要》,擴大華北和華中戰局,設想通過10月攻勢,迫使南京政府議和,以結束戰爭。日軍部署對上海的兵力:1、以3個師團向大場鎮攻擊;2、第11師團進入楊涇一線,回旋掩護其右側面;3、以第13師團作第2線,在主力的右翼之后;4、攻擊大場鎮,進入蘇州河一線,向南推進;5、進攻目的是進入蘇州河一線,消滅上海北面的中國軍隊,封鎖上海西南面,進而攻擊南翔。據上?!读蟆酚崳喊艘蝗詠?,日軍傷亡已逾3萬人。

      10月2日    日軍總司令松井石根,限部屬3天內占領嘉定、瀏河、劉行、大場、閘北、浦東等處。 敵集中兵力向羅店、劉行發動進攻;我軍沿滬太公路撤退約1000余米。
      晚,敵以輕型戰車30余輛,協同步兵1600余人,由北四川路沖入我方警戒線。 英國倫敦推行“大中華運動”,支持中國抗戰。

      10月3日    晨,日軍向滬太公路東西兩側進攻,使用毒氣及達姆彈。 敵艦駛入常、澄交界的段山港,向岸上民房轟擊。

      10月4日    日外務省特派在野外交家伊藤等10余人抵滬,誘脅我軍停止抵抗。 戰斗仍在羅店、劉行附近進行,敵企圖渡蕰藻浜。

      10月5日    夜,我空軍轟炸日軍陣地。

      10月6日    敵主力分2路進犯:一路由羅店沿滬太公路,經施相公廟向嘉定進攻;在劉行方面之敵,經廣福鎮向嘉定進攻。一路由顧家宅強渡蕰藻浜,抵南岸進襲廟行;張華浜之敵西進,威脅江灣、閘北之線。
      國聯大會通過關于中日沖突事件的議決案,譴責日本,聲援中國。

      10月7日    敵第3、第9兩師團在優勢炮火掩護下,由蕰藻浜北岸向我第87師及第1軍正面強行渡河,被我軍擊退,成拉踞戰。 我軍冒雨反攻黃浦江沿線,炮戰激烈。

      10月8日    駐滬日軍總司令聲明:日軍進攻之目的,在于強迫中國政府與抗日軍隊改變對日態度。

      10月9日    國聯邀請13國在北平舉行“九國公約會議”,尋求解決中日爭端辦法。
      日軍犯廣福鎮、西六房宅,均被我擊退。

      10月10日    中國外交部照會國聯,聲明接受“九國公約會議”的邀請。 連日來,閘北的六三花園、八字橋、浦東、蕰藻浜等地均在激戰。

      10月12日    蕰藻浜我軍大捷,日軍主力傷亡甚眾。

      10月15日    國民政府軍委會發布訓令:“前方自應奮勇應戰,如有擅自退卻者,當予依法連坐,其余戰地文武官佐,亦應各本天良,一致抵御。如有擅退或抗擊不力等情事,亦當依法嚴懲,決不寬貸。” 據國民黨上海社會局統計:抗戰前全市總計工商業廠號10.9萬家。
      日軍侵上海,僅全市社教機關的經濟損失就達1094萬元以上。

      10月21日    中國增援部隊第21集團軍到滬后,為恢復蕰藻浜南岸陣地,決定對敵全線反攻,以第48軍第1路,向黃港、北侯宅、談家頭附近蕰藻浜南岸之敵攻擊。以第66軍為第2 路,由趙家宅向東攻擊;以第15集團軍的第98軍為第3路,由廣福南側向孫家渡、張家宅之線攻擊。原守備各師,各向當面之敵攻擊。
      全線于19時開始攻擊,激戰連夜,各路均有進展,克復30余處村莊要地。

      10月22日    敵主力在飛機及艦炮支援下,向我第21集團軍反攻,激戰至23日,雙方傷亡甚大。我軍退守小石橋、大場、走馬塘、新涇橋、唐家橋之線。第170師510旅旅長龐漢禎、第171師511旅旅長秦霖及團長廖雄、謝鼎新、褚兆同等陣亡。閘北至廟行、陳行以北陣地均無變化。日軍在寶山縣城組織偽縣政府,任命日本人吉田為縣長。

      10月24日    復旦大學我軍陣地失守。

      10月25日    敵第11、13和第9師團主力向大場方面猛攻,突破翔大公路,進窺南翔,大場形勢危急。我軍走馬塘陣地也被突破。日機150架在大場一線狂炸,我守軍犧牲慘重。

      10月26日    我第18師朱耀華部被迫放棄大場、廟行、江灣。閘北守軍也自動放棄陣地。我軍主力退守南翔一線。一部退至蘇州河以南,一部留守蘇州河以北各要點。

      10月27日    我第88師262旅524團團長謝晉元奉命率領該團主力,堅守閘北四行倉庫,抗擊敵人。日軍進攻閘北,縱火焚燒。日本發表宣言,拒絕參加在北平舉行的“九國公約會議”

      10月28日    堅守閘北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實為452人)英勇事跡轟動全國。我軍退守真如、彭浦一線,血戰竟日。日軍侵占閘北,大肆焚燒,房屋盡成焦土,平民死傷枕藉。
      我軍轉入新防線,由滬西中央造幣廠起,向西經真如、江橋,轉西北至小南翔,折東北至廣福鎮、登橋鎮,與瀏河成一垂直線。我軍放棄真如,撤退至蘇州河南岸;滬西方面,雙方在中山路、北新涇一帶,隔蘇州河對峙。

      10月29日    日軍占閘北后分兩路:一路由大廈大學直插蘇州河;一路由真如向周家橋鎮進攻。

      11月2日    日軍強渡蘇州河,我軍迎擊,敵陷重圍。

      11月3日    蘇州河畔激戰,渡河日軍被我嚴密包圍。廣福、南翔日軍均受重創。

      11月4日    日軍續渡蘇州河,朱家浜北發生激戰。

      11月5日    晨,日軍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以第6、18、114師團及國琦支隊為骨干,在艦炮掩護下,于杭州灣北岸金山衛附近的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3處登陸,向淞滬我軍主力的右側攻擊,企圖會同越過蘇州河之敵全力夾擊我軍。中國統帥部急令浦東第62師及第45旅與楓涇第79師夾擊金山衛登陸之敵。并令第11預備師由蘇嘉鐵路馳援。金山衛登陸之敵分兩路:一路由全公亭向新倉進攻;一路由漕涇鎮及金絲娘橋向張堰鎮進攻

      11月6日    敵占松隱鎮。日軍大批登陸,總數已達六、七千人。

      11月8日    日軍竄至石湖蕩、張莊市,松江失陷。 我第67軍由豫北調滬,阻擊登陸之敵。淞滬我軍主力側背受到重大威脅。 我第3戰區長官部下達轉移命令。

      11月9日    我軍放棄蘇州河南岸除南市以外的陣地。我軍向青浦、白鶴港之線轉移。日軍進占虹橋機場和龍華鎮。敵續向青浦、白鶴港之線突進。我第58師174旅旅長吳繼光指揮部隊阻擊時陣亡,該線于10日棄守。

      11月10日    日軍佐藤支隊在浦東登陸,步兵第5旅團向南市發起總攻。楓涇鎮失陷。

      11月11日    敵第6師團攻占青浦,進至蘇州河岸。南市我軍奉令撤出陣地。上海市長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上海淪陷。

      11月12日    我左翼軍主力西撤,右翼軍撤至蘇嘉線附近及其以西地區。

      11月13日    沿京滬路西進之敵,抵安亭西南。 敵重藤支隊于6時乘艇,在白汲口西南中洲登陸,向常熟推進,進攻支塘,企圖截斷公路交通。我軍于當晚向臺浦、平湖、嘉善之線及蘇州、福山陣地轉移。

      11月14日    日軍第13師團攻占瀏河鎮,太倉相繼陷落。

      11月15日    敵我雙方在興隆街、福山、常熟及沿江一帶激戰。

      11月17日    我軍堅守吳江新陣地。太湖沿岸展開劇戰。

      11月19日    日軍攻占蘇州。由太倉前進之敵,突破蕭家橋、謝家橋我軍陣地,協同滸浦之敵,進逼常熟、福山。我軍當晚向錫澄線轉移,并令第15、21集團軍向太湖西南的安吉、孝豐、寧國、宣城等地轉移。

      11月20日    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稱為陪都)。

      11月21日    京滬線我軍堅守江陰、無錫。太湖南岸連日激戰。

      11月25日    敵重藤支隊截斷江陰、無錫之間公路。敵第16、11師團及第9師團主力進攻無錫,無錫失陷。 

      11月26日    京滬線我軍一部向常州撤退,主力向浙贛皖邊區撤退。吳興失陷。

      11月27日    我江陰要塞與敵激戰5天,援絕陷落。守軍第103師、112師突圍向鎮江轉移。蘇州之敵秋山支隊渡過太湖,北向常州迂回。太湖南岸之敵第10軍攻陷長興后,主力經宜興、溧陽、溧水向南京進攻,一部經廣德、宣城向蕪湖進犯。京滬路方面,敵上海派遣軍主力分路經無錫、金壇、王天寺、丹陽、句容、江陰、鎮江橋等地會攻南京。


      展開全部內容

      淞滬會戰示意圖


      展開全部內容

      八一三文字資料

      展開全部內容

      八一三圖片資料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北站周圍激戰的遺跡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被我擊傷的日軍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徹夜血戰中的我軍陣地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處與凇滬戰場軸心地位的閘北我軍,在堡壘內抗擊日軍。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從杭州灣登陸的日軍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從我掩蔽工事中眺望寶山路要隘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敵我雙方在閘北反覆較量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登陸中的日軍(一)

             

      八一三淞滬抗戰中登陸中的日軍

           

       


      展開全部內容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版權所有 滬ICP備17031375號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友誼路1號 電話:021-66786377(團體預約)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4099 號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完结了吗_亚洲av片不卡无码一_日本a∨东京热高清一区_达达兔免费观看延禧攻略
      <cite id="f5px7"></cite>

      <sub id="f5px7"><menuitem id="f5px7"></menuitem></sub>

        <ruby id="f5px7"></ruby>

        <dfn id="f5px7"><listing id="f5px7"><i id="f5px7"></i></listing></dfn>

        <nobr id="f5px7"><listing id="f5px7"></listing></nobr>